當天負責導覽的解說員很專業,參觀完了以後的確有感受到政府要利用「現有機電、電子、材料、資訊、通訊、自動化及控制產業與技術優勢,掌握智慧化居住生活科技發展趨勢與機會」的企圖心。
什麼是 Living 3.0
這是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自己定義的 term(國際上沒有這樣的講法),其所要表達的是「智慧化/科技化生活」的涵義。以下是 Living 1.0 ~ 3.0 的比較:
- Living 1.0(史前時代到工業革命前)
在這個階段,人類透過固定或半固定的居所(shelter)來提高生命安全的保障,以避免惡劣的天候或野生動物危害到生命安全。
- Living 2.0(工業革命後到資訊革命前)
在 Living 1.0 時代發展出來的 shelter 保護下,人類終於進步到發明各式各樣的機器來協助處理各種繁重的工作(e.g. 長途運輸、搬運重物),而後進一步將機器的 size 縮小,小到可以被用來提昇生活品質的程度(e.g. 熱水器、冷氣機、瓦斯爐)。
- Living 3.0(資訊革命後到現在)
到了 1980 年代電腦技術不斷飛快進步之後,資訊科技已經大幅改變人們的生活,透過各種嵌入式系統的發展,生活中的用品漸漸的愈來愈具有「智慧」,配合越來越成熟的網路、通訊科技,讓人類的日常生活開始邁入一個新的時代。
而展示中心由於是政府的示範專案,因此可以全面、大量的採用目前的成熟科技來打造(也就是說展示中心內的各種設備都是市場上買的到的,當然有些會非常貴),由於整合了 60 幾家廠商的設備,因此成本會比遠雄二代宅高很多。
那麼展示中心內究竟整合了哪些新穎的設備呢?從官網上的展示中心設備索引就可以先大概瀏覽一下,其中分為廠商別、展場別和種類別,對於沒有參觀過的人而言,建議從設備的種類別進去瀏覽,比較容易找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另外官網有提供 VR 導覽。
我有興趣的系統
- 太陽光集光導引系統
「透過高性能集光能將太陽光濃縮一萬倍,再將大口徑的光纖入口端對準集光透鏡的焦點。」這個裝置神奇的地方在於,投射出來的光線不是像聚光燈一樣,而是像自然光一樣的散射,總覺得人類離艾西莫夫大師的「鋼穴」小說裡面那個終年不見天日的世界又邁進了一小步(誤)。
- 數位互動茶几
「數位互動茶几」是一結合「多點觸控 (multi-touch)」及「影像標籤辨識 (tag-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技術的產品雛型。當使用者將『個人化茶杯』置於茶几上,茶几面會浮現預先設定的對應虛擬資訊,包括照片、影片,或音樂等形式,並能跟隨茶杯而移動。這是台灣廠商的產品,使用的技術跟 Microsoft Surface 不太一樣,主要是靠紅外線熱感應,但是背後的理念差不多,利用茶几這個客廳的中心擺設來進行各種數位化的互動。
- 智慧家庭控制系統
「在住家內可以任意走動去遙控各角落的家電、照明、電器、窗簾...等設備,穿透樓厝隔間。出門在外可以經由手機、PDA、電腦在遠端看到哪控制到哪。可以把軟體安裝在手機上當作搖控器的個人化數位住宅。不用費心為了控制家電、電燈而拉一堆線,不需擔心為了智慧化把裝潢弄得醜醜的」這真的太方便啦,房子越大越有需要裝 XD
- RFID智慧衣櫥
目前是把 RFID sensor 貼在衣架上,買新衣服回家以後,要手動建檔把衣架跟衣服在系統中對應起來,以後要找衣服時先進系統透過關鍵字/tag搜尋,點選要穿的衣服以後衣架上的小燈就會亮起來,很節省時間!限制是衣服一定要按照在系統中設定的對應放到相對的衣架上。未來展望是在衣服的內層也貼上 RFID 標籤,這樣衣服就可以隨意掛到不同的衣架上了。
- 智慧化流理台
「根據人體工學,每一個人身高不同,工作台面高度也跟隨改變.智慧型升降台面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工作台面高度 80-94cm隨意可調」幾個月前看到美國有家軟體公司給員工用的辦公桌就是這種可以隨意升降的,感覺非常的優。
智慧化概念當然很好,不但能增進生活品質,還可以節能(省錢!)、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但建商未來還要花很多心力去推廣,政府則是要透過立法來推動相關產業的進步(e.g. 綠建築)。
另外一個跟智慧化居住空間有些關係的資訊來源是 IBM 的 Smarter Planet Blog,這個 blog 關注的是未來都市發展問題,相較於 Living 3.0 展示中心主要 focus 在未來室內環境的發展,Smarter Planet 對於未來的生活可以提供更宏觀的角度,裡面的文章都不錯看。
最後要說,Living 3.0 展示中心給人的整體感覺很不賴!建議大家有空可以去走走,看看 60 幾家廠商的技術整合在一起是什麼感覺,思考一下未來的居家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就資訊科技方面可以思考技術如何整合、不同系統如何協同運作、資訊安全等等議題)
後記
關於綠建築這個觀念,最近一期的台北捷運報導(No.257, 2009/7/1)有提到綠建築的概念,因為沒有在網站上找到報導的網頁,所以節錄如下:
綠建築(Green Building)在歐美稱為「生態建築」(Ecological Building)或「永續建築」(Sustainable Building),在日本稱為「環境共生建築」,為地球永續發展環保運動浪潮下建築部分產物,起源於寒帶先進國家。「綠建築」可定義為:在建築生命週期(規劃設計、建材生產、運輸、營建施工、日常使用、維修管理、拆除等各階段過程)中,以最節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建造最低環境負荷但能提供最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適的居住空間,達到人及建築與環境共生共榮、永續發展。也就是消耗最少地球資源建造,使用最少能源,產生最少廢棄物的環保建築物。
行政院於民國85年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將綠建築列為國家施政要項,並將建築節約能源設計規範納入建築技術規則,頒佈「綠建築推動方案」。於88年9月1日正式公告受理「綠建築標章」申請,標章核發需進行綠建築七大指標評估,包括:基地綠化量指標、基地保水指標、日常節能指標、二氧化碳減量指標、廢棄物減量指標、水資源指標及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中略] 從91年起,凡是公共工程造價五千萬元以上,都必須符合綠建築評估七項指標中的兩項以上,取得綠建築候選證書後才可以取得建照(捷運工程屬於特種建築物,免申請建照)。
綠建築就是生態(Ecology)、節能(Energy Saving)、減廢(Waste Reduction)、及健康(Health)的建築,按我國現行綠建築評估等級可分為合格級、銅級、銀級、黃金級及鑽石級等五級。
1 則留言:
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介紹很詳細,謝謝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