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天的課程中聽到一個很有趣的觀念,叫做 Bug Goal,以下就來說說這是什麼。
在上一篇文章:微軟的組織架構 & Developer 的工作態度中曾經提到,基本上每個微軟的 team 都是由 PM、dev、以及 tester 組成,而 Bug Goal 就是由 Tester 這邊提出來的新觀念,目前正在美國總部小規模實驗中,如果成效良好,可能會全面推廣。
顧名思義,Bug Goal 指的是 bug 的指標,更清楚一點的說,是指在每個功能區塊中預期會產生多少 bug。一開始聽到這個觀念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所以花了不少時間討論。
Bug Goal 一開始大概只能靠 manager 從過去的經驗中做一個接近直覺的估計,但是隨著經驗的累積,理論上這個值應該愈來愈精準。訂定 Bug Goal 的目的如下:
- 激勵 tester 在程式中找出數量足夠的、有意義的 bug,目標就是 Bug Goal 設定的數量。
- 激勵 dev 寫出更高品質的 code,讓 tester 沒辦法抓出足夠的 bug 來達到 Bug Goal 設定的數量。
(有點像是故意在 dev 和 tester 之間建立一個良性的競賽,目的在提高品質) - 讓 PM 多了一種衡量程式品質的數據,當某一個功能根據過去的經驗,是很容易產生大量的 bug,但專案執行一段時間以後 tester 卻幾乎沒有找到任何 bug 的時候,就應該主動更深入的了解一下專案執行的狀況,當然有可能是程式的品質真的非常好,但有沒有可能是 teser 在偷懶?或者 dev 偷偷把功能簡化,所以程式變得很簡單,不容易出錯?
- 功能的複雜度
- dev 的熟練度
- tester 的熟練度
- 需求變化的程度
- ...(可能還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總之是要綜合考量這些因素)
反過來說,達不到 Bug Goal 可以看成是一個好現象(前提是沒有人掩耳盜鈴),而且整個 team 長遠的目標應該是要讓 Bug Goal 越來越低,這表示 team member 的成熟度很高,可以產出高品質的 code。(這當然是個非常遙遠的理想)